• 供稿

    yh533388银河

  • 更新时间

    2024年08月31日

  • 阅读量

    10

  • 编审

“文化艺术大数据应用”研究生暑期学校第四单元开讲:艺术感知、情感计算与艺术疗愈

8月28~30日,江苏省研究生“文化艺术大数据应用”暑期学校第四单元“艺术感知、情感计算与艺术疗愈”课程顺利开展。本单元由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杨昊和yh533388银河副教授王健、博士研究生于泳博共同授课。他们分别为学员们讲解了艺术感知实验原理、艺术疗愈相关理论、情感计算模型及其应用,并带学员们亲身体验了艺术感知实验。


微信图片_20240901155310.jpg

杨溟老师主讲“后真相时代的艺术疗愈:感知智能与复杂关系识别”主题。他与学员们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情感领域的潜力,详细介绍了情感计算、具身智能、感知智能与具身哲学等前沿概念。他还分析了科技对科幻作品的验证作用以及未来学的发展趋势。课程中,他还探讨了生物感知智能与人类自然反应的交汇,以及脑电波在认知领域的应用。杨老师最后强调,在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如何通过艺术疗愈有效调和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在中国高校领域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微信图片_20240901155317.jpg

在实验环节,杨溟和杨昊两位老师与学员们一起在文化艺术大数据实验室进行了相关电影的艺术感知实验,更深入地体验和探讨观影过程中的情感反应。学员佩戴了生物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记录学员在观影时的生物数据,例如皮肤电反应。杨昊老师结合学员们在观影过程中收集到的感知数据,详细分析了这些数据的变化,并将其与相关的研究案例进行了对比。他通过这些实际的测量数据,向学员们介绍了情感计算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如市场调研、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帮助学员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利用生物数据进行情感分析与预测。

微信图片_20240901155324.jpg

在实验基础上,王健老师进一步详细介绍了情感计算的模型和原理。情感计算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涉及通过计算机技术识别和模拟人类情感。王老师还为学员们提供了关于国内核心期刊投稿和论文写作的指导。他强调了选题的重要性,建议选题要结合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并紧跟研究热点,并分享了论文写作技巧,指导学员们在论文写作中如何在理论架构下,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数据进行设计论文结构和完成实证论述,帮助学员们提升学术写作水平。

微信图片_20240901155331.jpg

于泳博博士向学员们介绍了他在导师王晨教授指导下进行的“主旋律电影创作中的青年观众感知”实验课题。根据自己在实验室开展研究的经历,他指出,大数据实验室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高效的研究平台,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科学探索能力。于博士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让学员们带上皮肤电传感器,进行了主旋律电影《夺冠》片段的实验,并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让学员们能够直观地看到情感波动如何反映在生理反应上,例如心率、生物电信号等,并和学员们一起探讨数据背后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论文撰写和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这种理论与科学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员们对大数据研究的理解,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数据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微信图片_20240901155337.jpg

通过本单元课程,学员们较为系统地了解艺术感知、情感计算的原理、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同时在艺科融合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也得到了实用的指导。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