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稿

    yh533388银河

  • 更新时间

    2021年04月12日

  • 阅读量

    2215

  • 编审

文化产业创新工作坊第三讲|王建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与实践

文化产业创新工作坊第三讲|王建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与实践


4月7日下午,文化产业创新工作坊第三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与实践”在南艺电影馆顺利举办,本场讲座特邀南京丹枫映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创业培训师王建霞老师作为主讲嘉宾,南艺招生就业处就业指导中心的王敏老师担任主持。

王建霞老师主讲

王敏老师主持


非遗创新的维度与创意的理解

讲座伊始,王建霞老师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以绒花首饰、植物染色系列服装等非遗创新实践项目为例,与学员们分享了非遗创新过程中的可以思考的各种维度。“绒花工艺与帽子的结合是属于应用创新而不是材料创新,这是基于非遗公益角度的思路创新”,同时王老师也认为,应用创新并不能够保证良好的去商业化,对于非遗的创新角度可以更加多样化。


“非遗的魅力传承千年,到现在大家仍然热爱和不遗余力的研究他。”关于非遗的魅力,王老师认为这可以从我们生而为人以及人所具有的创造力、人的生命价值以及生命的意义这个角度去理解。

讲座现场


非遗与生活美学的应用与联系

以石器时代的半坡彩陶人面鱼纹陶盆为例,王老师分析了从物质到情感再到对美的认识的时代变化。非遗的传承体现了一种美的表达,实际上就是爱的表达。随后,她通过阐述盛唐和宋元时期不同的文化符号与美学思想,进而提出恰当的认知距离可以提炼出不同时期的非遗美学认识。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各个朝代的侧重点是不一样。关于非遗,美的方向可以从产品核心价值、产品提供形式和延伸产品这三方面去进行思考。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为例,它指引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从美学思想上来讲,这也是在传递人与自然的关系。

讲座现场


独特的创意美学与系统的审美观念

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形态,是艺术的集大成者。王老师指出,从电影中可以发现很多与非遗美学应用相关的元素。随后,王老师与学员们共同探讨了在现实生活中与非遗美学相关的细节。从南京的原舍平湖民宿、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开发模式,到李子柒视频的制作与传播、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开发,这些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娱乐或工作模式,都体现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相处模式,展现出创意美学的独特之处。


讲座现场


王老师提出,任何一个文创产品,需要去了解非遗并掌握文化背后的内涵,最终仍然要实践到自己的产品设计当中,且产品设计还要跟当代设计紧密结合。在谈到大运河项目时,她建议同学们可以在中国非遗网上查询每一个节点城市的非遗项目,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对象,然后结合自己的专业,对产品的创意和创造展开研究。


讲座现场


讲座最后,王老师提出,作为一个文化的传承者,第一是要懂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让个人的情感积累成为创新的源泉;第二是要将饱满的情感放入自己的产品中去,体现创新的文明价值;最后需要接触和深入了解形形色色的人,了解时代和人民的需要,实现一个文化传承者的价值。


王建霞老师同时也对学员们提出了期许,希望同学们可以将非遗美学文化融入自己的专业,为我们的城市发掘和创新更多具有独特魅力的非遗文化项目。

讲座现场

听完王老师的讲座,工作坊学员们对非遗文化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提问的环节,同学们纷纷踊跃举手发言,王老师逐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直到讲座结束还有学员围绕在王老师身边进行请教和学习。

  


同学们积极提问

同学们向王老师请教和学习



Baidu
sogou